본문 바로가기
통합검색 레이어 검색 창

設立經過

1945
隨著祖國光復,

軍隊創設後負責國土防衛任務,期間因應北韓人民軍之局部挑釁及各地區的共匪掃蕩作戰而陣亡的將兵被安置於首爾奬忠祠。

但隨著戰歿人數持續增加,陸軍開始討論設立墓地問題。1949年底,陸軍本部人事參謀部於首爾近郊物色墓地候選地,卻因韓戰爆發而中止了相關計劃。

各地戰線中戰歿的將兵英靈被安置於釜山金井寺與梵魚寺所設立的殉國戰歿將兵英靈安置所,由陸軍兵站團墓地登錄中隊進行管理。

激戰持續導致戰歿人數不斷增加,陸軍再度討論設立陸軍墓地的問題。由陸軍本部人事參謀部主導,組成墓地候選地勘查團,分別於第一階段勘查大邱地區、第二階段勘查慶州一帶,最終選定位於慶州市兄山江支流的天北大安一帶作為候選地並推動規劃。然而高層實地勘察後認為該地區分布不均,且水患風險高,於是決議另行選定其他地區為候選地,因此該計劃暫停。

1952
1952年5月6日

國防部局長級會議討論陸軍墓地設立問題時,因顧慮若陸軍獨自設立墓地,其他軍種亦將各自設墓,將導致管理費用與人力成本大幅增加,並且難以統一英靈管理,因此指示暫緩設立陸軍墓地,並推動三軍聯合綜合墓地設立,並決議該墓地命名為「國軍墓地」。

1952年5月26日,由國防部主導組成三軍聯合勘查團以選定國軍墓地候選地,並於1952年11月3日成立軍墓地設立委員會,自1952年11月至1953年9月止,歷時11個月共實施7次,勘查10個地區。

經勘查後選定銅雀洞現址為國軍墓地候選地,並於1953年9月29日獲得李承晚總統批准,確定為國軍墓地用地,自1954年3月1日起動工,歷經3年建成墓園238,017㎡。之後陸續建設至1968年底,完成廣場99,174㎡、林地912,400㎡及公園行政區178,513㎡。

1955 1955年7月15日

負責管理軍墓地業務的國軍墓地管理所正式設立,隨後於1956年4月13日依總統令制定《軍墓地令》,建立起軍墓地營運與管理的制度框架,戰歿或殉職的軍人、軍務員得以安葬於此,並經國務會議決議後,殉國先烈及國家有功者亦得以安葬。

為處理因韓戰而大量犧牲的將兵,原本僅針對軍人之軍墓地安葬業務,於1965年3月30日藉由《國立墓地令》重新建立制度,擴大至包括愛國志士、警察與地方預備軍,進而以全體國民之名,追悼為國家與民族奉獻寶貴生命、為國家發展留下卓越貢獻之人士,確立作為民族聖地之國立墓地地位。

此外,根據2005年7月29日國會以議員提案制定並公布的《國立墓地之設置與營運相關法律》,將銅雀洞國立墓地正式更名為「國立首爾顯忠院」,並將消防公務員與義士犧牲者納入安葬對象範圍。

콘텐츠 만족도 조사

열람하신 정보에 대해 만족하십니까?

만족도 조사